新华网教育论坛专访上海立达学院副校长郭霖:用文化振兴乡村 反哺人才专业培养
近日,以“汇聚强大动能 建设教育强国”为主题的第十四届新华网教育论坛在京举办。同期,上海立达学院副校长郭霖接受采访,以下为精彩内容:
主持人:首先请您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上海立达学院?
郭霖:上海立达学院是一所以管理学、艺术学为主,经济学、工学、医学、文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民办高校。学校现有马克思主义学院、财经学院、传媒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信息学院、护理学院、基础与外语学院7个二级学院。开设有国际商务、金融科技、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播音与主持艺术、摄影、表演、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等14个本科专业和护理、艺术设计等22个专科专业。目前有全日制在校生1.5万余人。
上海立达学院为顺应新时代发展需求,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结合我校实际人才培养方案,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文化振兴、艺术振兴、教育振兴等社会服务,成立上海立达学院乡村振兴学院。2023年,上海立达学院乡村振兴学院将非遗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结合开展校园活动,学校自编自演的“非遗海派筘布走秀”荣登文化部四季“村”晚舞台、叶榭软糕非遗进校园体验活动受到社会各界好评。乡村振兴学院立足松江文化,传承地方非遗,为共绘乡村振兴图景贡献了自身的力量。
主持人:上海立达学院乡村振兴的实践做法体现在哪些方面,有哪些创新点?
郭霖:学校积极贯彻《上海市乡村振兴“十四五”规划》,“落实示范性庭院项目,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的工作理念,用文化振兴,反哺人才专业培养,具体如下:
一是师生参与,绘制乡村新风貌。学校组织上海立达学院艺术设计等专业18名师生对上海市松江区叶榭镇东石村的墙面进行了非遗、生态、文化等方面的绘画设计,让传统古朴和现代时尚实现完美融合。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积极探索新举措,利用课堂优势资源,开设非遗作品文创小课堂,将学生作业与设计成果融入课堂教学中来,为传承文化做贡献。
二是思政建设,非遗文化进校园。我校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进课堂等文化活动,举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龙舞-舞草龙”系列展出活动,举行“非遗集市”公益体验活动,并结合我校国际化育人教学,使师生足不出户感受、体验松江地方非遗文化,2023年共计开展非遗进校园、进课堂等活动4次。
三是校地共建,展现非遗文化风采。在文旅部组织的全国“四季村晚”之夏季“村晚”中,我校表演专业21名师生筘布非遗走秀、海阳秧歌和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1名学生的浦东宣卷等非遗节目亮相舞台,原创非遗节目将精致、红色、文化等方面展现的淋漓尽致。
我校已组建国家级非遗文化“龙舞-舞草龙”青年队;建立“非遗文创产品”设计工作坊,积极推进立达学院非遗传承基地与地方非遗博物馆建设,未来将会把我校师生制作的非遗文化产品与非遗育人成果等收入该博物馆。
主持人:学校在鼓励人才关注和服务社会发展方面有哪些积极举措?
郭霖:在上海立达学院,通过传播地方非遗和乡村振兴的理念和实践,促进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同时,学校也在为地方非遗和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推动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我校通过开设非遗课程,将非遗知识融入课堂教学,让学生了解非遗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通过举办非遗活动,如非遗展览、非遗表演、非遗讲座等,让学生亲身感受非遗的魅力;积极建设非遗研究机构,开展非遗研究和教学工作;通过开设乡村振兴相关课程,培养具有乡村振兴理念和实践能力的人才;通过积极开展暑期乡村振兴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乡村振兴的魅力和意义;通过推动产学研合作,与企业合作开展乡村产业项目的研究和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