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立达学院召开全体辅导员大会
10月18日下午,上海立达学院召开全体辅导员大会,董事长陈西峰出席会议并作了讲话,大会由校长助理韩乔主持。
董事长陈西峰在讲话中强调,学生是学校的灵魂,融洽的校园氛围必定是建立在师生和谐相处的基础之上的。“我担任高校领导所有经历中最喜欢的,就是与学生们相处在一起,听听他们关心的学校大事和他们眼中的学校发展。”辅导员是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教师群体,一定程度上是学校在学生心目中的具像化反映。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亦师亦友,我认为应当兼具三个层次的内涵。
首先,辅导员要扮演好“闺蜜”的角色。闺蜜就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辅导员要能够在与学生平等信任的交流中,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做积极正向的引导者,为他们排忧解难,做真正的“中华好闺蜜”。学生的性格千差万别,但是渴望交流和被理解却是相同的。扮演好“闺蜜”的角色是在要求辅导员将心比心,以心换心,以同龄人的视角和心态换位思考且兼顾全局。
其次,辅导员要扮演好“妈妈”的角色。妈妈对孩子的照顾无微不至,是发自内心、情不自禁的关爱,是“捧在手心怕化了”的细致贴心。世界上只有两种爱是无私不夹杂任何杂质的,一种是父母之于孩子的爱,另一种是老师之于学生的爱。妈妈的爱总是很温暖,时常有唠叨,偶尔遭“嫌弃”。而正是在平凡日子里的唠唠叨叨当中才能体会爱之真切——在学生急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手、在学生情感波动的时候安抚慰藉,人心都是肉长的,真心地付出同样也会获得真心的尊重。孩子们习惯、依赖妈妈的爱与关怀,却对妈妈止不住的唠叨有逆反情绪,即使在长大后明白那都是真诚而善意的提醒,也偶尔会克制不住不耐烦的情绪。辅导员同样也会面对学生这样比较负面的情绪反馈,扮演好“妈妈”的角色,就要做好随时应对这种情况的准备,再难也要将学生放在第一位。
最后,辅导员要扮演好“大家长”的角色。父亲给孩子们的印象总是不苟言笑的,而大家长则在此之上又增加了一定的距离感和威严感。妈妈给予孩子的爱温柔而亲近,而父爱是严肃而深沉的。孩子如果犯了错误,就不能一味采用“怀柔”政策,要让孩子有清晰的规章法度观念,对他们的言语、行为进行规范,勿以恶小而为之,这是从孩子融入社会的长远角度出发的开出的“苦口良药”。辅导员的工作关键而复杂,如何让学生心悦诚服、从心底里接受教师的引导是一项需要大智慧的工作。
辅导员整体要形成区别于其他教师群体的“辅导员文化”,作为一种身份特质,形成高辨识度,我用了三个词概括这种文化。
第一是信任。这当中既包含了校领导对辅导员队伍的信任,也包含了学生对辅导员教师的信任。学生是学校的一面镜子,辅导员的工作连接起了学校与学生。学生的举手投足、一言一行都能够体现出学校的教育成果,同时,学生的面貌也在深刻反映着辅导员的工作成绩。
第二是担当。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就是对于辅导员队伍最大的考验,勇于担当才能有所作为。
第三是责任。责任感的来源应当是双向的,辅导员承担学生的教育工作,学校也将对学工队伍进行统一公平的考核,用制度管理,用制度规范。
希望辅导员教师们能够快速跟上学校改革的步伐,并成为其中积极推动的一分子,让立达更快速、更高质量地发展起来,使学工队伍成为高校学工队伍里的标杆。
校长助理韩乔对全体辅导员教师提出要求:第一,在做好自身本职工作的前提下,时刻处于学习充电的状态,提升自我素质,服务“全员育人”;第二,坚定自身理想信念,增强自身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三,在工作中注意把握主要矛盾,同时做到抓大不放小,及时高效处理矛盾。
学生处处长洪君对本学期学工队伍建设作了具体安排。第一,牢牢把握住学风建设这个重点工作;第二,做好常态化管理,严抓课堂纪律、危机干预、文明礼貌、无烟校园等工作。辅导员要按照“一二三四五”的工作要求开展工作,做有责任、有情怀的教育工作者。“一种责任”,辅导员教师对学生要有高度的责任心;“两种融合”,辅导员教师要善于沟通,善于分享;“三重角色”,在处理学生事务的过程中,辅导员教师要适应不同角色的转换,面对不同情况作出恰当的处理。做学生的导师,传道授业;做学生的朋友,嘘寒问暖;做学生的长辈,宽严相济;“四驾马车”,即辅导员工作的四个抓手,保持一颗强大的心脏、熬制一碗满满的心灵鸡汤、备好一肚子处理危机的预案与方法、建设一支有向心力与战斗力的学生干部队伍;“五颗心”,细心、耐心、爱心、责任心以及赞美心。学校全体辅导员要统一思想,创新工作,保证好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服务学校工作大局。